舆情研究

大阅兵背后的中国社会舆情原理

更新时间:2025-09-07 04:15:11

大阅兵在万众瞩目之中,轰轰烈烈地落下了帷幕。预计其影响力和冲击波还将继续扩散。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在中西对立的总体形势下,大阅兵巨大的排场和声势,显著的政治和军事属性,但是又带有高度视觉美学和影视艺术的重大活动,其传播必然是爆发式的、碾压式的。

大阅兵在动荡不安的网络环境中,制造了一个讲究规整和美感的行军场景,但是又带有意识形态的挑战性,因此,它成为新闻奇观,在传播动能的驱使下,会蔓延到网络的每个角落,接受惊叹式的围观,乃至歪曲式的解读。

我在南京,坐上一辆滴滴的时候,司机师傅及时地打开了手机直播,准备观看阅兵直播。他一边踩新能源车的油门,一边给我说,他就喜欢看这样的阅兵活动。我坐在后排,能看到他的侧后方的脸,前方的后视镜能看到他的额头和眼睛。这是一个最为普通的中国百姓的面容。

我想这个司机或许代表了无数的中国人。在当下经济就业不怎么景气的时候,即便生活充满了压力,他们会经常吐槽、抱怨,更在一些撕裂性事件爆发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围观,表达愤怒,愤怒表达,动辄引爆为震惊全国的重大舆情事件,但是在任何时候,他们又会迅速地汇集于某面宏大情怀的大旗之下,听从于某个宏大目标的召唤。

这是西方社会不能理解的现象。他们习惯于从西方民主的立场出发,解读民众和政府的对立,认为中国百姓听从指挥,不过是宣传的成功。他们不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不理解中国人对于国家富强的底层心理,因为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让百姓知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避免屠戮。实际上,在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没有国家观念的,他们只有天朝的概念,但是各种惨淡的历史告诉每个人,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国家,来保护每个人。

大阅兵对于中国百姓,就在这一点上,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大阅兵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强大了,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也是向人民的汇报。每次大阅兵都会成为人们流连心头多年的深刻记忆,人们对每个大阅兵的年代和细节如数家珍,这使得阅兵的年份,成为每个时代的显著心理锚点,在改革发展潮起潮落的时代里,能看到巨大的礁石,也有清晰的触感。大阅兵整齐划一的步伐,排山倒海的气势,威武雄壮的军姿,诠释了百姓心目中国家该有的样子。这也使得大阅兵具有特殊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价值,能够以国家神圣的仪式来定期“推平”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和社会心理的疙疙瘩瘩。

但是我敢说,同样是这样一群百姓,在过去数十年的历史里,制造了无数的网络舆情。尤其今年以来,回望今年过去的几个月,重大网络舆情爆发的频度和烈度,都是极为罕见的。看看7月、8月,国内出了多少份十万火急的舆情通报?

每次舆情事件的爆发,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特点,正是这种不可避免,才使得通过舆情解读中国、理解中国,具有可能性。中国发展走到今天,社会已经积累不少的问题,问题需要解决,矛盾需要释放。舆情就是矛盾释放的激烈方式。社会生活如此复杂,亿分之一的个体在网络都会制造热点,但是矛盾又具有群体性,这使得一个小火花就可能引爆一个重大舆情。每次出事,地方政府无论在做什么重大工程,必须要临时停工,来详细调查,然后推出通报,稍有不慎,就会丢掉身家性命,失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机会。但是通报往往很难解决全部问题,因为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相,还有情绪需要安抚,分配机制需要公平,以及肇事者需要付出代价,任何一个地方做不好,地方政府也就不得安宁。这使得重视民意,安抚民心,成为真正的重大工程,其它所有工程都必须为此让路。而且,这比任何其它工程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很显然,这种进步,就是推动民主社会的建设。舆情通报也因此兼具了新闻写作、调查报告、心理说服、惩前毖后等多种特点,具有诸多治理功能。

今年的多起重大舆情,几乎让人们对于社会信任和官民关系失去信心,认为类似诸多的重大舆情接连爆发,网民变得动辄愤怒,社会信任岌岌可危,这种关系如何修复?但是神奇的是,通过这样的大阅兵,似乎百姓又很快地抛弃成见,变得万众一心了。

最大的证据在于,很多人在网络上制造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如何观看大阅兵的图片。今天的很多国际传播,似乎如果没有特朗普进行点评,这个传播的触达率就有问题,传播就没有获得一个像样的成果。这当然是假新闻,但是假新闻传播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百姓心愿。人们是希望特朗普看看这样的大阅兵,再考虑一下如何和中国更好地打交道?人们感到了民族自豪,也乐意向世界分享这样的自豪感,和背后的国家实力。

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网络舆情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日常爆发的舆情,几乎将社会信任和官民关系推到悬崖边;另一方面,通过大阅兵这样的形式,人们又迅速地统一在国家的大旗之下?

其实通过大阅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舆情社会的机制和原理。

我们做这样的简单表述,那就是:人们对于国家和中央高度信任的,但是对于网络和身边的不平事件又是极其愤怒的。人们因此通过各种激烈留言和愤怒表达,希望被看到、被听到,然后尽快处理这种不平的社会现象,通过舆情的处理,来更好满足百姓的期待。

如果理解了这样的舆情的机制和原理,就知道为什么在舆情爆发之后,地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声,并且尽快调查给出一个说法。因为百姓进行愤怒表达,不仅仅是为了发泄愤怒,更主要目标是让地方党委政府看到、听到,然后尽快给出回复和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地方的说法不能说服百姓,百姓要求“提级调查”。提级调查的背后,完全是出于对于国家和中央的信任,他们知道高层总会为民做主。

我们从今年以来多起重大舆情的处理能够看出这样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比如,协和医学院的董某莹事件爆发后,社会信任机制遭受严重威胁,网络爆发群体愤怒,连带着内蒙古的那尔那茜、四川的黄杨钿甜、哈佛大学的蒋雨融等年轻个体,都因为和董某莹相似的身份属性,进入网民的精准猎杀特权群体的瞄准镜。由于分配不公平和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矛盾就这样爆发了,而且具有不可避免、不可通融的特点。相关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激烈信息,理解到了形势的严重性,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就坐到了一起,紧急研讨形势,并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是尽快第一次通报,本质是安民告示,和网络灭火,平息人们表面的愤怒情绪,作为渣男的肖某,第一时间被赶下餐桌,被严肃处理了。然后通过网络大数据,理解网民最大的诉求,有针对性撰写通报,告诉人们真相,以及违规之处在哪里。这就是第二次通报。但是由于背后涉及到协和医学院的4+4机制和更多的细节,这需要更多时间和更长的程序。因此在此后,再次进行了通报。总之,即便网民对于通报内容和事件处理,依然不能满意,但是在网民的骂声中,该做的工作一步都不能少,以劳动换信任,以耐心换理解,就成为了这样的舆情应对思路。

以我的观察,类似舆情事件处理的难点,在于现实发展和网民观念的极度冲突。一方面,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必然会出现贫富悬殊,乃至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宣传策略和社会制度,又在舆论、文化和心理上,营造了人人平等的社会想象和社会期待,这导致这样的后果,一旦某个年轻人因为炫富或者炫耀的原因而“霸气侧漏”了,就会引爆群体的愤怒。完美社会想象的图景,和现实社会的真实落差,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失落,由此持续社会不平感和相对剥夺感。我们该如何说服百姓认识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规律,并接受适当的财富差距?这需要我们在宣传中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应该给百姓开不切实际的“未来白条”。当然,更好的解决之道,是持续推进社会发展,通过更为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对于反腐维持高压,让人们看到公平,拥有获得感。创造可实现的社会理想和个体理想,打造实现个体理想的公平的制度路径,这样才是更为理性、更具发展可持续性的社会。

由此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的舆情机制,是一种沟通互动的民主机制。网民负责发泄愤怒、以留言制造舆情;地方政府和国家负责收集信息、关注网络舆情,然后给出解决办法。这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但是更为本质的原理,是网民对于国家和中央拥有一个信任心理,他们相信面对任何一个重大舆情事件,国家肯定会关注民意,出手解决的。

所以说,网络舆情是在网络时代民意直达高层的“绿色通道”,而国家也通过对于网络舆情的反复通报,对于责任者的严肃处理,宣示了执政为民,为民做主。

正是这样的舆情机制,避免了中国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网民心底有个基本的心理信任,认为出事了中央肯定会来解决的。正是有这个信念,所以网民表达愤怒,只是为了被看到、被听到,然后推动问题解决。他们绝非是要把一切推下悬崖,然后破罐子破摔。

大阅兵能够重振民心,看起来很不可思议,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某种神奇转变机制,其实只要理解了中国社会的舆情机制,就知道这种网民从离散状态换挡到聚集状态,只不过是这种信任机制的正常运行罢了。

作者: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