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究
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招标极端案例背后的制度溃败
2025年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00万元预算的医疗设备以1000元中标,悬殊价差引爆舆论。此时,距重庆三峡学院“天价招标”事件官方通报仅1个月,网络记忆尚未淡去。一个“地板价”、一个“天价”,外在表现虽两极反差,内里实质却共同指向公共采购领域的信任赤字。而这两起事件,也仅是招投标领域顽疾的冰山一角。权力干预、明招暗定、量身定制、围标串标、化整为零、资质挂靠、层层分包……种种乱象严重侵蚀市场公平,却在程序合规的掩盖下堂皇而行。
一、程序合规为何挡不住猫腻?
此次“千元中标”事件,表面看是一场荒诞的招标闹剧,实则折射出当前招投标制度运行中的系统性漏洞。
1.监管缺位催生荒诞剧情
俗语云:“漫天要价、坐地还钱”,本是市场博弈常态;但若一方以千分之一的价格报价,另一方竟欣然接受,便不再是谈判艺术,而是监管失职。此次事件中,校方医院作为招标主体责任单位,理应严把价格合理性关、履约能力关,却对异常低价视而不见,甚至主动迎合“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预期,导致项目在形式合规下实质违规,这正是典型的“放任式监管”。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监管缺位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权责不清、问责模糊的制度惯性。当招标人既不审查技术参数是否排他、也不评估中标价是否低于成本,仅凭流程走完即视为合法,便形成了“纸面合规”掩盖实质风险的治理盲区。公众之所以愤怒,正是因为看到一个本该由专业机构把关的环节,变成了“谁都能玩得起”的游戏。
2.社会监督为何如此敏感?
项目公示后迅速引发舆情关注,并非偶然。公众对“1000元买300万元设备”的质疑,本质是对权力滥用的本能警惕,也是对公共资源浪费与医疗安全隐忧的高度敏感。有人直指:“这不是省钱,是埋雷。” 更有人一针见血:“1000元买百万设备,要么质量缩水,要么藏着耗材捆绑的猫腻,要么就是围标串标。”
这种情绪背后,是公众对公权私用现象的长期积怨,更是对“财政资金去哪儿了”的集体焦虑。舆论并非无端猜测,而是基于常识与经验的合理推演。因为,一旦监管失守,社会监督便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3.舆论追问三大核心问题
(1)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这是舆情最尖锐的问题。公开信息显示,中标企业江西汇仁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不仅在本次项目中标价仅为预算的0.03%,还在该院其他设备采购中多次出现类似“千元中标”(预算20万元),且同时担任该院耗材供应商。这种双重身份与重复低价模式,极易让人联想到“低价设备锁定未来高价耗材”的行业潜规则,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换取长期垄断收益。业内早已揭示,此类操作常见于体外诊断等高毛利领域,堪称“隐形腐败”。
舆论强烈呼吁:彻查中标企业与医院相关人员是否存在隐性关联,以及招标文件是否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制。
(2)程序合规为何失效?
表面上看,招标流程完整、专家评审齐全、代理机构参与到位,但关键环节层层失守:
①参数设置排他性强:虽属医疗采购惯例,实则为原厂或其代理商创造垄断优势,排除竞争;
②专家未识别异常低价:未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1条对明显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提出异议,违背基本职业底线;
③代理机构流于形式:未对招标文件合理性做实质性审核,沦为“走过场”工具;
④招标人失职放水:未履行主体监督职责,任由价格异化发生。
这正是当前招投标治理的最大风险:流程完备≠结果公正。所谓“合规包装”,实则是制度设计者对人性弱点的纵容,比明目张胆的违法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
(3)资金监管为何失控?
300万元预算被压缩至1000元,降幅达99.97%,远低于市场合理区间,却未触发任何预警机制。这暴露出财政资金使用粗放、绩效评价缺失、动态监控缺位等问题。即便最终学校紧急叫停、财政厅介入调查,也难掩制度漏洞之深:
①缺乏对“极端低价中标”的自动筛查机制;
②未建立基于历史数据与市场价格波动的比价模型;
③对“异常低价”缺乏前置干预与事后追责链条。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怎么让坏人得逞”,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没人发现他们正在作恶”。
二、行业潜规则大起底
招投标本应是阳光透明、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是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它却逐渐沦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利益输送的通道和市场扭曲的策源地。从政府工程到医疗采购,从义务教育营养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本该服务于公共福祉的项目,正因系统性失序而频频“塌方”。
1.权力干预是乱象滋生的深层病灶
权力越界,是招投标领域腐败的核心动因。部分领导干部将公共项目视为私人领地,“明招暗定”“量身定制”成为惯用伎俩,形成一条链条清晰、分工明确的利益闭环。河南监狱管理局原局长李随军为亲友谋取工程利益,山东招远市委原书记王彦博通过打招呼指定中标企业,贵州盐业集团原总经理郭帆违规干预招投标……一个个典型案例揭示出:权力未被关进制度笼子,招标就成了少数人的分金游戏。
更隐蔽的是“程序合规掩盖下的暗箱操作”。一些单位以集体决策之名规避公开招标,或拆分项目“化整为零”,甚至提前泄露招标文件、篡改评分标准,使原本应公平竞争的流程沦为形式主义表演。广西阳朔县林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向代理公司打招呼、泄露初设成果报告,并修改竞标条款降低门槛;浙江淳安王光贵则在未公布招标文件的情况下,直接向特定请托人透露关键信息,让价值2.4亿元的学校工程落入挂靠公司手中。这类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更严重侵蚀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基础。
2.围标串标已进化为职业化犯罪
过去简单的围标串标已演变为高度组织化、职业化的产业链条。“职业陪标”“轮流坐庄”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湖南刘某飞团伙控制8家公司,在191个公路水利项目中实施串标牟利,涉案金额高达30亿元;安徽汪某等人操控评标分数,确保关联公司中标1.32亿元项目……这些案例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成熟运作的商业犯罪模式。
电子招投标时代并未终结串标行为,反而催生了新型技术手段。多IP上传标书、伪造虚拟公司批量投标、篡改电子系统日志逃避追踪……违法者越来越擅长利用技术漏洞规避监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招标代理机构不再是中立角色,反而成为推手。设置排他性条款排除潜在竞争者、泄露评标专家名单、协助投标人伪造资质材料等。湖南某运维人员窃取228个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专家信息,帮助请托人非法中标,涉案金额达19亿余元。此案更暴露了一个事实:当技术服务机构也沦为腐败共犯时,整个招投标生态便彻底失守。
3.监管缺位是乱象生存的根本土壤
若没有巨额利润驱动,乱象难以持续;若无制度漏洞容身,其生存空间也将受限。当前,招投标领域的监管存在明显短板,尤其体现在“标后监管真空”上。中标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偷工减料等问题频发,导致工程质量严重下滑,甚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江西赣州某搬迁技改项目中,中标方将全部工程转包给无资质公司,最终仅罚款15.8万元,处罚力度远低于违法收益,形成“违法成本低、守法代价高”的恶性循环。惠州龙门南油公路“3·20”坍塌事故调查报告指出:施工单位未签合同即进场施工,建设单位未履行审核职责,现场监督形同虚设,暴露出标后管理的严重滞后与责任悬空。
此外,监管技术滞后于违法手段升级,进一步加剧治理难度。尽管部分地区试点AI行为分析、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但全国范围内电子招投标系统仍普遍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如2025年查处的一起跨省围标案,涉案企业在9个省份均有不良记录,但由于数据未互通,未能实现风险预警,错失干预时机。
4.执行偏差是政策落地的致命短板
政策虽不断出台,执行却常流于表面。所谓“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优化评标规则”,在基层往往变成口号式推进。黑龙江佳木斯市某排水防涝项目中,投标人电话号码一致却未被识别异常,反映出评标环节的技术支撑薄弱与责任心缺失;湖南石鼓区环卫项目因价格分权重提升至30%,三年服务费缩水1594万元,最终因供应商无力履约被迫废标……这些并非是政策失误,而是执行偏差引发的连锁反应。
评标专家的专业能力不足亦成瓶颈。新政要求专家审查异常报价的成本合理性,但在实践中,高水平专家参与度低,“外行评内行”现象普遍。重庆三峡学院天价招标事件中,评审专家未核查设备型号差异,竟将普通路由器误判为防火墙,暴露出专家队伍专业化水平堪忧。
同时,最低价中标机制仍在广泛适用,即便财政部试点异常低价审查制度,因缺乏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细则,否决率极低。例如,“成本证明材料”要求模糊不清,使得可疑投标难以有效拦截,助长了恶意低价竞标风气。
三、如何让招标不再“走过场”?
近年来,招投标乱象整治进入前所未有的攻坚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系统治理,多地开展“倒查13年”式深挖彻查,公安部重拳打击串通投标犯罪,纪检监察机关推动“查、改、治”一体推进,释放出严管重罚的强烈信号。然而,要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跃升,仍需突破三大深层障碍,构建制度化、专业化、透明化的长效机制。
一是,破除地方保护的利益藩篱
舆情反复曝光的“本地企业高中标率”现象,本质是区域壁垒与政绩逻辑交织下的顽疾。一些项目通过设置“本地纳税年限加分”“区域信用评分倾斜”等隐性门槛,实质上架设了排斥外地企业的隐形高墙。这类做法不仅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也削弱了远程异地评标、电子化平台等技术手段的实际效能。唯有打破行政干预与利益输送链条,推动招标规则全国统一、执行刚性落地,才能让市场竞争回归优胜劣汰的本质。
二是,破解技术垄断的行业困局
医疗设备、信息化系统等领域长期存在的“专机专用”“单一品牌参数”等问题,已成为低价中标与天价采购的温床。如江西某医院采购项目中出现的技术参数“量身定制”现象,暴露出技术标准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结构性缺陷。当供应商掌握技术话语权,招标就容易沦为“内定游戏”。建议加快建立权威、开放、动态更新的通用技术标准库,由第三方机构主导制定并公开发布,强制要求招标文件不得指定具体品牌或型号,从源头遏制“量身定做”,真正实现技术中立与市场公平。
三是,夯实专业支撑的制度根基
评标专家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独立性缺失,仍是制约治理质效的关键短板。当前部分专家存在“挂名评标”“人情打分”“听命于行政指令”等问题,严重损害评审公信力。亟需推进专家职业化改革,试点建立全职专家库,提高薪酬待遇与职业保障,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将评分质量与信用挂钩,对低效、违规专家实施扣分、暂停资格甚至终身禁入;同时强化监督机制,对干预评标的领导干部和单位进行硬性曝光,确保专家能凭专业判断而非关系网络打分,打造一支“懂行、公正、敢言”的评标铁军。
唯有筑牢制度根基、激发专业动能、净化行业生态,才能让每一次招标都成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而非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结语】
治理招投标乱象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统一。既让每一步流程合规透明,更让每一笔公共资金用在刀刃上。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政策持续完善、技术深度赋能、监管刚性发力,更离不开舆情的理性引导、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专业监督。,
唯此,“阳光招标”才能摆脱对极端案例曝光的依赖,公共监督成为常态,招标行业方能真正回归“竞争择优、优化配置”的制度本源,重塑公信力与治理效能。
作者:静远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12月举办2025年第5期IITC网络舆情分析师证书考试培训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