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究

从兰石医院“喜报”事件看价值导向错位如何一步步瓦解医患信任

更新时间:2025-10-30 21:36:06

近日,兰州兰石医院一则“喜报”引发舆论风暴。该院以红榜形式庆祝“9月门诊量突破7577人,手术台数达426台……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份看似喜庆的通报,却让公众愤怒质疑:这到底是治病救人,还是在‘冲指标’?

舆论争议背后,更折射出一个严峻的问题:部分医疗机构正背离医疗本质,将救死扶伤的使命异化为冰冷的“业绩竞赛”。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警醒的信号。

毕竟,医疗的本质不是生意,也不是政绩工程,它是守护我们生命尊严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这条防线失守,受伤的不仅是患者,更是整个社会对医疗体系的信任根基。

一、别让流量指标取代医者仁心

医院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是救死扶伤,是守护健康,是传递希望。然在现实中,不少机构却将诊疗量、住院率、手术台次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甚至以此为荣、公开庆祝。这种做法看似是积极的,实际上扭曲了医疗服务的根本属性。

要知道,医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员,病人也不是统计报表里的符号。一位医生面对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他需要倾听、理解、共情,而不是机械地完成KPI任务。可如今,一些医院把绩效考核变成“业绩导向”,把患者满意度降格为“服务态度评分”,导致许多医生为了达标不得不多开检查、重复用药、甚至延长住院时间。

特别强调,服务态度评分是KPI体系中最隐蔽、最危险的“软指标”。表面看是提升服务质量,实际上变成医生为了不被差评而“讨好患者”,护士被迫笑脸迎人、强装热情,患者因不满意评分而不敢表达真实诉求,怕影响医生绩效......这种“评分绑架”比手术量、住院天数更可怕,它侵蚀的是医患关系中最基础的信任与真诚。

更严重的是,这样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年轻医生的价值观。他们在医院实习阶段就耳濡目染于“效益至上”的氛围,真正走上岗位后自然也就习惯用数据说话,背离以患者为中心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医患之间的情感纽带断裂,信任逐渐流失,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我们常说,“大医精诚”,真正的医者,首先要有悲悯之心。如果连这点都丢了,再多的技术进步也只是冰冷的工具。

二、甩锅式回应是一种制度性失信

面对舆论批评,兰石医院给出的理由是“新员工不懂规矩”。这话不仅敷衍至极,更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性失信。试问:一份涉及全院运营情况的宣传稿,为何能不经审核直接对外发布?难道真是一线工作人员的疏忽就能解释一切?如果连基本的内容把关机制都形同虚设,那么所谓的规范管理只不过是一句虚伪的口号。

这背后反映的,不只是管理缺位和责任意识淡薄,更是组织对公共责任的漠视。任何一家医院,尤其是承担公共健康职能的机构,都应清楚,医疗信息不同于普通商业内容,它牵动着公众健康判断、就医选择,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一句“新人犯错”就想蒙混过关,非但无法平息质疑,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医院治理能力与诚信底线的怀疑。

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直面问题、深入剖析、主动整改。比如: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宣传内容三级审校机制?是否存在将经济效益凌驾于医疗伦理之上的倾向?这些问题不应被遮掩,而应成为自查自纠的核心靶点。

只有敢于揭短亮丑,才能重建信任;若总以甩锅为惯用手段,每一次危机应对都将演变为二次伤害,最终侵蚀的,不只是某一家医院的声誉,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根基。

三、民营医院的生存困境不该成为逐利借口

兰石医院的问题,其实也是当前民营医疗普遍面临的难题。据统计,全国近七成医院为民营性质,但其接诊人数仅占总量约1/6。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们必须自给自足,没有财政补贴,只能靠市场吃饭。

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开始走捷径:拼床位、抢门诊、搞营销、买搜索、做包装……只要能吸引患者进来,哪怕增加不必要的检查也在所不惜。久而久之,原本应该关注治愈率、康复效果、长期健康管理的医院,反而越来越重视短期流量指标,如“日均门诊量”、“手术台次”、“平均住院天数”等等。

对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来说,这已不是单纯的经营策略问题,而是发展理念的错位。当医院把赚钱当成第一目标,就会忽视患者的真实需求;当医生把完成指标当作首要任务,就会忽略病情的本质差异。长此以往,患者只会越来越失望,信任也会越来越脆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民营医院的存在意义。恰恰相反,它们的存在丰富了医疗供给,满足了多样化需求。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既要给予合理发展空间,也要设定清晰边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蚀医疗本质。

四、医疗与教育都曾陷入同一套功利逻辑

兰石医院的做法,让人联想到另一个领域——教育产业化。当年某些学校为了升学率拼命刷题、精神施压、制造焦虑,结果呢?学生们成了考试机器,失去了创造力和幸福感。如今,医院也在复制同样的路径,把患者变成一个个冰冷冷的数字。

这两个领域的共同点在于都把“看得见”的指标当作成功标志,忽略了“看不见”的价值——学生的成长潜力、患者的身心健康。当评价体系只认数量不看质量,就会催生大量形式主义行为,最终牺牲的是人的尊严和发展空间。

这不是某一家医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数据好看,还是人心温暖?是表面热闹,还是实质改善?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继续放任这种功利化的趋势蔓延,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孩子还是病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系统的牺牲品。

五、“门可罗雀”是另一种失衡

网上有人戏言:“医院门庭冷落才是最好的医患关系。”此言看似反讽,实则本末倒置。医院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私人诊所,它是一个承载公共健康责任的复杂系统,需要稳定的收入来维持运转。更何况,我们不可能不生病,如果医院都因经营面临生存困难,甚至倒闭,那最终受伤的,恰恰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强求医院拒患者于门外;也不该杀鸡取卵,逼迫医疗沦为逐利工具。真正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运行的前提下,逐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诊疗质量、重建医患互信机制。

医疗改革绝非头痛医头的短视修补,需要科学设计、制度护航与长期投入。我们希望的医院,不该是“门可罗雀”的冷清,而应是“杏林春暖”的温情。

六、让医疗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

反思此事件,真正的改变,应始于理念重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医疗评价体系,将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及长期健康管理效果提升为核心绩效指标。这不仅能够衡量医疗服务的质量,还能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将关注点重新聚焦于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上。

第二,医院管理层需建立起一套更为人性化的激励机制。通过调整薪酬和晋升体系,鼓励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而非仅仅追求完成诊疗量的指标。这样的改变,能够逐步修复医患之间因信任缺失而产生的裂痕,恢复医疗服务的本质意义。

第三,加强对医疗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是重建信任的关键。医院应定期发布治疗效果报告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让公众能够直观地看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改进措施。同时,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社区服务等形式,增强医疗机构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

第四,强化行业自律,杜绝过度医疗,应成为所有医疗机构不可逾越的底线。监管部门需加快制定科学规范,明确“过度医疗”边界并配套严厉问责机制。医院要完善质控流程,严控不合理检查与用药。医生则须重塑职业伦理,从“完成任务”转向“守护健康”。同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患者理性维权,形成多方共治格局。

唯此,医疗行业才能真正摆脱“唯数据论”的泥潭,重新找回那份属于医者的温度与担当。

【结语】

这起“喜报”风波,不该止于一次舆论风暴,而应成为一次深刻的行业警醒。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设备多么齐全,若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尊重,再高的数据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洞。

医疗,终究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它的价值不在墙上挂着多少奖牌,而在每一位患者眼中闪烁的信任光芒里。愿所有医疗机构都能记住一句话:你治好的不只是病,还有人心。

作者:葵度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12月举办2025年第5期IITC网络舆情分析师证书考试培训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