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究

“取消中考”被误读,贯通制试点为何引发家长集体焦虑?

更新时间:2025-10-30 21:37:15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包括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同期,成都市教育局也公布一项改革: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参与学校共8所。消息传出后,网络上掀起新一轮关于“取消中考”的猜测与热议,两地教育部门不得不下场辟谣。

一、贯通培养,被误读成取消中考

所谓贯通培养,是指在不改变国家规定学制的前提下,通过建设一贯制学校,实现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统筹设计与共享。这一政策迅速引发舆论对“取消中考”的广泛误解。

然而,这种误读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几年前,“中考将取消”的传言就在家长圈中流传甚广。此次成都多所学校启动试点的消息,更被解读为“中考退场”的前兆。有说法称,如果中考真的取消,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初中生,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生。这进一步加剧了低年级家长的焦虑情绪,甚至动摇他们对孩子未来教育路径的信心。

此次热议的核心矛盾在于群体诉求的对立。成绩欠佳学生的家长视贯通制为孩子进入优质学校的契机;而优等生家长则担忧免考通道会稀释教育质量,固守分数落差等于人格缺陷的传统认知,甚至将其视为对差生的妥协。这种对立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催生的信任危机。

追本溯源,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失衡才是症结所在。家长对升学压力高度敏感,生怕孩子落后于他人,导致任何改革都沦为利益博弈的角力场,不断形成焦虑循环。

二、中考不会消失,但功能在变

今年10月1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明确指出,目前不具备取消中考的条件,网传2026年取消中考的消息不实。多地也相继发声,强调中考作为高中阶段教育核心选拔机制的不可替代性。

从数据看,全国普通高中录取率仅为61.02%,近四成初中毕业生需走职业教育赛道,说明高中教育资源尚未达到全面普及水平。贸然取消中考,既无法匹配供需关系,也可能打破普职分流的平衡格局。值得注意的是,珠海、深圳等地试点的12年义务教育,本质是免费教育范畴的拓展,并非取消中考,却被刻意混淆,成为加剧焦虑的推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焦虑的跨学段传导现象。低年级家长的恐慌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当贯通培养与取消中考传言交织,他们担心早教规划、学区房布局、兴趣班选择失去意义,产生强烈的未来失控感。实则,贯通培养试点只是升学路径的补充,覆盖面有限,不可能颠覆传统体系。低年级家长的过度担忧,本质上是对教育改革逻辑的认知偏差。

三、有人看到希望,有人担心变味

贯通培养具有育人价值,却难破现实认知与资源困境。其深层价值在于回归育人本位,通过12年系统课程设计,打破学段割裂造成的知识断层与重复内耗。实践中已有初步成效:提前衔接高中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学科框架,用慢教育缓解功利化学习弊病。但部分家长仍停留在唯分数论思维中,将成绩差异等同于人格优劣,与贯通培养倡导的纵向自我对比评价体系形成尖锐对立。

此外还有一个隐患:尽管政策明确不掐尖、随机录取,但试点校多为优质公办校,可能形成新的教育特权阶层。若不能保障资源均衡投放,贯通班终将异化为升学直通车,加剧教育不公平。专家指出,中考不会消失,但功能正从筛选转向发展诊断,而社会观念更新远滞后于政策调整。

对学校而言,改革也是对内生力的全面考验。贯通制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初中阶段融入高中内容,这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许多教师和学校望而却步。师资短缺问题突出,且部分学校推行一刀切教学节奏,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四、试点刚起步,资源和师资跟不上

尽管取消中考时机未成熟,改革已在多地铺开。目前多地推进学业水平与升学选拔二考合一改革,取消传统初中会考,整合达标检测与升学功能,减少重复考核,减轻应试负担。这实质是中考功能转型的预演,在保留选拔属性的同时呼应贯通培养的育人导向,为协同推进奠定基础。

这些实践积累经验,但也暴露出深层矛盾:面对普高率不足的现实瓶颈,除考试负担减轻外,各地也在加快教育基建扩容,启动高中扩建工程,提供硬件支撑。然而增速仍滞后于需求增长。现有贯通班生源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班,后期扩建高中仍将因师资差异形成新梯队,择校竞争从单一赛道转向多轨分层,家长焦虑内核未变,只是场景迁移。

五、贯通制,是教育回归育人的起点

当下教育的目标早已不是筛选少数优等生,而是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既要夯实知识基础,也要兼顾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这是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

过去长期存在的唯分数论考评机制,过度强调分数差异而忽视成长规律,导致功利化盛行、评价单一化,甚至出现“分数高低等同于人格优劣”的错误认知,亟需纠偏。

贯通制的本质并非取消中考的替代方案,而是在国家规定学制框架下,统筹小初高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打破学段割裂造成的问题,旨在回归育人本位,用12年系统教学缓解短期应试压力,避免碎片化学习,助力学生构建完整学科认知框架,实现从“学会知识”到“掌握方法”的转变。

事实上,要让贯通制真正落地见效,还需多维发力:

一是保障教育资源均衡,严格落实不掐尖、随机录取,防止试点校变成特权通道,同时推动集团化办学、师资流动、课程共享,缩小校际差距;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跨学段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衔接的设计与实施能力,避免浅层叠加;

三是摒弃一刀切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分层施教,确保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跟得上,再辅以公益讲座、家校共育等方式引导社会更新教育观念,打破唯分数论束缚。

唯此,贯通制才能跳出升学博弈怪圈,既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公平,又能为社会输送兼具知识深度与综合素养的人才,满足高端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为职业教育输送有潜力、有兴趣的生源,推动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

六、改革,需要与信任同频共振

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不仅仅是政策条文的调整,更是一场社会心理的重塑。当前贯通制试点引发的争议与焦虑,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资源分配尚未均衡、评价体系仍显单一的背景下,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能有效回应公众的合理关切,便容易在信任缺失中滋生误解与对立。

家长对取消中考的误读,其实是长期以来教育焦虑的集中投射。当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未被根本改变,当升学竞争的压力依然存在,任何政策变动都可能被置于零和博弈的框架下解读。这种集体不安,恰恰说明教育改革必须兼顾制度设计与心理疏导,在推进试点的同时,以透明沟通消弭信息差,以实际成效赢得公众认同。

从历史经验看,成功的教育转型往往遵循一个共性规律:政策的前瞻性必须匹配社会的心理承受力,改革的力度要与配套保障同步落地。例如北京新中考改革通过多年渐进式调整,逐步淡化分数排名,强化素质评价,最终实现了从质疑到接纳的平稳过渡。这说明,耐心比速度更重要,共识比口号更关键。

当下贯通制的探索同样如此。它既要在课程衔接、师资培训等硬条件上夯实基础,也要通过家校协作、舆论引导等软途径重建共识。要让让公众看到减少应试消耗、聚焦长远成长的实际价值,而非仅将其视为升学路径的又一次洗牌。

长远来看,教育改革的终极标尺,不在于是否取消某场考试,而在于能否真正缓解内卷、唤醒成长动力。这要求政策制定者既要敢于打破陈规,也要善于倾听民意,且在每一次调整中明确回答:改革将如何保障公平?如何科学评价?如何避免特权?只有把答案提前写进制度,贯通制才能由焦虑源转为信任锚,成为中国教育走向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坚实注脚。

作者:葵度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12月举办2025年第5期IITC网络舆情分析师证书考试培训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