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堂

做好公众情绪管理是舆情应对的关键一步

更新时间:2025-09-07 04:14:35

当前,信息传播日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舆情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工作。舆情往往源于现实关切与公众诉求,在网络空间中被迅速放大、聚焦,最终形成广泛社会讨论。这不仅是舆论生成的过程,更是公众情绪的集中释放。因此,每一次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的出现,不仅考验对事件本身的响应能力,更是一场对公众情绪引导的实战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舆情应对,不能仅停留在事实澄清层面,更要深入洞察舆情背后的情绪动因,精准把握舆论走向。只有先读懂情绪,才能有效化解危机。

一、精准把握情绪脉搏,打牢应对根基

情绪,是舆情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变量。当前,受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公众普遍处于较高程度的心理焦虑状态。面对生活压力与日常琐碎中的不满,常以吐槽、抱怨等方式释放情绪;一旦遭遇具有撕裂性的公共事件,极易引发群体围观、情绪共振,甚至迅速演变为震动全国的重大舆情。危机发生时,群众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而在于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会不会波及到我”,这种强烈的个体关切决定了公众更易被情绪驱动,而非理性判断。此时,能否准确识别并回应群众的真实感受,直接决定舆情处置的效果与成败。

尤其在涉及民生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公平正义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即便政策已落实到位,若缺乏对情绪的理解与共情,仍可能被误读为“不作为”或“乱作为”。这就说明,情绪管理不是辅助手段,而是贯穿舆情响应全过程的基础环节,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二、用行动回应关切,获得信任认同

成功的舆情化解,往往始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细节,而非精心包装的宣传。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场及时的援助、一份贴心的服务……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常因真实可感直抵人心,成为缓解紧张氛围、化解对立情绪的关键支点。

比如,某地遭遇自然灾害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通报抢险进展,并同步推送工作人员安抚受灾群众的画面,让群众看到“有人在为我们奔忙”;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干部主动上门帮助孤寡老人代购药品、配送生活物资;某小区发生燃气泄漏风险时,不仅迅速排查隐患,还在社区设立临时服务点,提供热水、简餐和心理疏导支持……这些举措不讲形式、不造声势,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关切。

正是这种无声的共情,打破了误解与隔阂,使原本对立的情绪趋于平缓。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公众对政府角色的认知:不再是冷冰冰的管理者,而是有温度的服务者。

三、发声要有温度,语言要显担当

重大事件初期,群众普遍处于焦虑状态,此时的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影响情绪走向。一句简单真诚的话语,往往胜过数篇冗长复杂的通报。关键不在篇幅长短,而在语气是否柔和、措辞是否得体,能否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与责任。

例如:“我们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请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正在全力调查,请大家保持冷静,我们会尽快给大家一个交代。”这句话虽短,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承认问题存在;二是承诺积极作为;三是尊重公众关切。相比程式化表述“依法依规处理”,前者更具亲和力、更有温度,也更能稳定人心。

这种温度,不是刻意营造,而是源于对群众处境的理解、对职责使命的清醒认知。每一位对外发声的公务人员都应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政策执行者,更是连接政府与人民的桥梁。无论是一条微信推文、一次发布会发言,还是一段短视频讲解,都可以承载温度。只要用心去写,普通文字也能传递厚重情感。

四、坚持坦诚沟通,做到实事求是

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真实之上。虚假承诺或过度美化,只会适得其反,加剧不信任。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坦诚沟通,承认困难存在,同时展现解决问题的决心。

比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如实说明治理难度与现实挑战,明确下一步工作计划,并邀请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既体现透明度,也增强公信力。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第一时间通报进展,不回避问题、不掩盖事实,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监管措施与改进方向,即便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只要态度诚恳、过程公开,公众更容易理解接受,减少误解与恐慌;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一线人员的即时反应具有决定性作用。若能第一时间表达“我们与您同在”的立场,即使资源短缺、能力有限,也能赢得体谅与配合。

实际上,群众并不是苛求结果有多完美,他们更在意的是:有没有人听见我的声音?有没有人在为我们解决问题。这种情感抚慰的实际效果,常常超越单一的应急措施,为后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五、善用正向情绪,凝聚社会共识

舆情中的情绪并非总是负面,其中也蕴含着强大的正能量。

例如,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公众迸发出的爱国热情与集体自豪感,常常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以刚刚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为例,广大群众通过网络自发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赞叹与坚定支持,这种情感不仅迅速形成舆论共振,更汇聚成一股澎湃的精神洪流,激励亿万人民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同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陌生人之间的挺身而出、志愿者不计回报的奔赴一线……这些看似微小却温暖人心的行为,常成为舆论焦点,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也彰显出一个社会应有的温度与责任担当。

此时,我们更应主动识别并放大这些正面信号,通过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事迹、强化主流价值宣传引导、弘扬团结协作精神等方式,既有效缓解当前紧张氛围,又持续激发公众的善意与责任感,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理性平和、充满希望的舆论生态。

正向情绪的积累,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本。它不仅能改善当下舆情环境,也为未来应对类似事件奠定良好基础。当社会整体情绪趋向积极,政府的治理效能也会随之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六、建立常态化机制,防范风险于未然

舆情不会凭空而来,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平时忽视民意反馈、不愿倾听群众心声,一旦出事便极易陷入被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舆情意识融入日常工作的全流程,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关键在于建立常态化的民意收集与回应机制:定期开展民意调研,畅通诉求渠道,鼓励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数据监测、基层走访、网络问政等方式,及时捕捉苗头性问题,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能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群众满意度。

同时,应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情绪感知力与沟通能力。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识别群众情绪变化,作出恰当回应,避免因误解或延误导致事态升级。

七、动态调整应对策略,平衡原则与共情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之快,任何一点情绪波动都有可能迅速扩散。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也要有持续跟进耐心。舆情应对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便最初情绪得到安抚,仍需关注后续反响,适时调整策略。若部分网民持续质疑,应及时解释说明,必要时组织专题访谈,消除疑虑。

需要强调一点,情绪管理≠一味迎合。回应公众诉求时,既要顾及情绪,也要坚守原则,情绪可以共情,但原则不可动摇。关键在于有温度地坚持底线,让群众既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也看到规则的刚性。

比如,在历史问题上,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重视现实,既不回避历史问题,也不夸大现实影响,结合当下认知水平作出清晰说明,让群众感受到诚意;在法律边界问题上,不因情绪激烈而随意变动政策,但在执行中可通过人性化方式减少冲突,体现温度与善意。这样的做法,既守住规则底线,又彰显人文关怀,更容易赢得群众信任与认同。

【结语】

舆情管理的本质,是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构建基于信任的关系纽带。它不靠华丽辞藻堆砌,也不靠套话敷衍,而是依靠真诚态度、务实行动和持续努力。每一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政府和组织的认知。因此,要把情绪管理作为系统工程来抓,贯穿决策前、中、后全过程,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舆情形态将持续演进,但有一点始终不变: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温暖的渴望从未改变。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每一份情绪当作信号,把每一次回应当作机会,就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中赢得主动,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前行。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