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堂
从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谈教育舆情可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这个国庆长假过得基本风平浪静,可是总有一些事件让人难以忘怀,比如“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处理事件,感觉有必要在这里追述一下,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事件概述
9月初,家长付女士发布视频称,济南育英中学教师田某某让她的孩子在操场罚站,让全校师生观看,还反复把写有学生姓名的桌牌扔在地上,让学生蹲在其脚下捡起来。“开学区区五天,我的孩子不是挨打就是挨骂,要不就是写检讨书,每天都在侮辱中度过”。该家长认为孩子遭到班主任“霸凌”,孩子人格尊严遭到践踏,已经涉嫌构成虐待罪。
9月18日,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查,2025年9月开学两周内,该校初一年级某班主任田某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对学生林某某体罚等不当行为。决定对田某某给予记过处分,调离工作岗位;对学校党委书记黎某给予诫勉,并责成向学生及家长赔礼道歉。
9月22日,付女士的委托代理人、金立伟律师告诉记者,付女士因摄入过量的安眠药被送到医院抢救。金立伟表示,付女士认为教体局对于该老师的处理结果过轻,将通过法律方式争取合法权益。
9月22日,济南市成立由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等部门和市中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9月26日,山东济南市联合调查组发布“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调查结果的情况通报。(上述文字综合了相关媒体网站的资料。)
图片
二、教育舆情的典型性
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教育舆情事件。其舆情应对和通报也具有典型性。
由于教师出现严厉管教行为或者不当行为,学生家长强烈不满,随即在网络发起抗争,吸引网络关注和网络支持。然后地方反复通报,只为尽快平复舆情。
从近年来的教育舆情特点看,只要是学生的母亲上网发声,将自己不公平的感受进行网络表达,总是引发巨大围观。
原因无他,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天,舐犊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慈母的悲愤抗争总是激起强烈共情和同情,从而形成巨大情感共同体,给涉事学校和主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母亲在陈述中添油加醋,对于情节有所加工,也能获得理解和谅解。
从育英中学的应对看,第一次通报之后,学生母亲认为处理过轻,进行了极端抗议,由此济南市成立调查组,并给出了更长的通报。
三、通报的负面效应
此次济南通报,虽然从平息舆情的角度会有效果,但是也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
母亲的情感获得安抚了,但是谁来安抚教师群体的情感?如何评估事件处理对于教育的深远影响?
从网络评论和社会后果看,此次舆情处理和事件通报,会给教师群体带来又一次的伤害,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困惑。但这是一个沉默的群体,因为他们身处体制内,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很容易因为一次抱怨受到警告和问责。但是他们内心常年积累负面的情绪,对于教育是巨大的负担。一个心理超载的人,很难做好教育的工作,因为他的能量难以支撑续航。
此前任何一次的因为学生引发的家校冲突,常常是以处理教师、安抚家长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其实也是舆情处理的思路,就是通过处理体制内的一方,来安抚另一方的情感。即便体制内的一方感受到不公平,但是也常常从大局出发,接受这种相对的不公,以换取舆情的平息。
但是教育舆情不一样。如果说,很多网络舆情是以处理问责干部来平息舆情尚且有效的话,那么教育舆情以牺牲教师的感受来平息家长的愤怒,会导致教育的更大伤害,留下深远的隐患。
这是因为,教师群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认知和感受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他们意识到任何冲突,最后总是自己承受代价之后,他们就会出于自我保护,对于教育不再敢于负责。比如,对于学生来说,他不再做个传统的师长,更可能像个“合作者”,在完成自己的额定任务之后,就不再关注学生的表现了,更可能仅仅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但是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表现,却不想或者不敢进行批评指正。
面对个性越来越突出的年轻一代,本来就难于施教,现在再增加了家长的介入因素,导致教育如同冒险。教师躺平现象,近年来已经开始蔓延。“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老师的社会职责,但是如今可能做完“授业”之后,“传道”“解惑”就被放弃了。
这又会回到教育的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有没有惩戒权?这个直指教育痛点的灵魂之问,在中国社会起码已经出现十年了,但是如今看来,惩戒权反倒越来越淡化了。
惩戒权在传统社会里,是个无可非议的权威行为,但是在今天少子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时代,反倒成为一个可疑的存在。家长群体越来越深入地介入校园管理,正成为校园管理的主体之一,这打乱了校园的秩序。
惩戒权缺失的背后,链接了这样一些话题:教育的转型、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教师权威和学生权益的平衡等。这实际是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带来挑战的话题之一,背后更深层的因素,是学校的封闭教育在今天正面临网络民主、人工智能、知识贬值的严重挑战。技术正在瓦解知识体系,尤其是强调以背诵记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在今天人工智能时代,正遭遇降维打击。知识贬值不是指在就业市场的贬值,而是指对于人类的进步、个体的认知、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知识所占比例正在显著降低。这些都是需要长远思考的问题。
但是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在于:每当教育舆情爆发,最后通报总是让教师承担后果,以尽快平息舆情。
虽然舆情通报更多是为了尽快平息舆情,但是不能平息了一方,却牺牲了另一方,尤其是教师这个群体。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并且需要被公开地、大声地表达出来。
四、更好的应对办法
对于类似教育舆情,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通报之所以让教师群体承担后果,在于希望尽快平息舆情,但是如果总是牺牲一方权益,这反倒会种下风险种子,最终由教育和社会来承担后果。
通报以顾全大局的面目,其实常常是“委曲求全”,以处理体制内人员的做法为社会提供情绪价值。其本质在于,调查组担心自己调查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只好不惜以牺牲教师权益来满足和迎合网络情绪。
我的建议是,为了提高调查的公信力和说服力,面对教育舆情,需要建立一个各种权威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调查组”。
从济南的通报看,此次调查组是由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等部门和市中区组成的。但是这样的调查组不是权威的第三方。因为在网民看来,这都是“官方”,是权力自己调查自己。
一旦出现某方面让网民难以满意之处,网络就会爆发愤怒。原因在于,这样的调查组是官方的调查组,网民倾向于抱以怀疑和不信任。在舆情结构中,网民和官方处于对立的双方,官方的单方面说辞,常常难以获得更大的信任。
所以,类似的舆情调查,需要具有第三方色彩的调查组,这样才能提高参与感和权威性,最终提高社会说服力。比如,需要邀请教育部门、学校、家长、教育专家、社会权威人士等各方组成的调查组。其中,教育部门是管理者,学校和家长都是当事人,教育专家具有专业的权威性,社会权威人士带有社会感知。这样的调查组,类似于社会大调解中的群众合议机制,或者西方社会民主参与的“陪审团”制度。
这样的调查组,因为来自社会各方,带有不同的文化视角和利益考量,最后给出的处理结果会形成一个社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既不偏向学校,也不偏向家长,而是约等于当下社会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心理的基本接受度。
但是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这是一个具有群众性、民主性和公共性的调查组,具有高度的合理合法性,因此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它能够接受最严苛的挑剔,可以正大光明地接受社会各方的审视目光。
这样的调查组给出的结论,因为不是权力说了算,而是群众的民主合议,是“多数人的意见”,因此享有公信力。任何一方即便不满意,也只能接受。如果因为不满而“闹”起来,会引起公愤,失去道义感。
五、一个关键的环节
也因此,决定这个调查组成败得失的关键一环,是调查组的结论必须是最终结论,而不是供领导参考的建议。一旦最终还是主管部门和领导说了算,甚至进行修改,那就前功尽弃,导致这个制度的全盘失败。
因此一旦最终是部门领导说了算,那又会重回旧的轨道,回到权力说了算的框架里。因为是权力说了算,那就很难具有群众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一如既往地遭到网民质疑。受害者的受迫害心理就会变得强烈,也就具有“闹”的强烈冲动。
所以,我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在遭遇教育舆情的时候,充分考虑这样的建议。当然,作为成员的教育部门,也要关注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作为网络舆情的研究者,我的看法是,地方权力在过去数十年对于各种事件的不当介入,直接导致了法律被边缘化,并导致了延续至今的“闹”的社会现象。
因为权力和法律不一样。法律是根据条文的规定,而权力是根据大多数和群众的意见。这使得权力在处理事件的时候,潜藏着一个深刻的悖论,那就是处理的标准不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常常是根据人多人少的群体性指标。这使得通过“闹”,唤起更多人的支持,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和必然的选择,权力让步,也成为大概率的事件。最终牺牲的,是法治和正义。
这也使得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是法律的归法律,权力的归权力。今天发生在大街上的冲突、短视频上的社会矛盾,本应是法律的事务,但是权力却第一时间介入处理。最终引火烧身,矛盾缠身。
所以,在很多网络舆情的调查处理中,适当吸收社会权威力量的参与,不失为一种提高公信力和说服力的做法。
作者: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